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

朝歌成语典故文化有哪些-朝歌成语大全

tamoadmin 2024-12-11 人已围观

简介有趣的成语故事精选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短短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一个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些成语故事吧! 有趣的成语故事精选   1、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朝歌成语典故文化有哪些-朝歌成语大全

有趣的成语故事精选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短短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一个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些成语故事吧!

有趣的成语故事精选

  1、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暗中摸索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鳌戴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11、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12、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13、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14、白首为郎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15、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17、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18、白衣送酒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19、白眼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20、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

阵前倒戈的历史典故

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明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明帝对卢毓说:“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便引申为成语“画饼充饥”。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汉字画饼充饥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百度百科-画饼充饥

形容阿房宫的成语

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已将势力伸入江、汉流域。

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扩展资料

牧野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决战,无论从战略高度或是战术的运用,无论是宏观形势的把握或是战争局部的组织,都显示出姜尚英明超凡的组织指挥能力。

首先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他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极度虚弱之时,增大了胜算的把握;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作战指挥上,他利用“致师”(大战前的一种特殊战争方式,就是在战前由进攻一方集中精锐之力量冲入敌方,冲乱对方阵地,显示自己的力量,也是小试对方虚实)的机会,以兵车、猛士从正面突击,而后以甲士猛烈冲杀,结果只此一试,商军阵势大乱,有周大胜。

因为战争谋略乃至治国方略的杰出成就,人们称姜子牙为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他被尊为“百家宗师”,被世人尊崇为“谋圣”、“武圣”、“中华第一智囊”及兵家鼻祖。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对姜子牙的谋略及其历史地位有一段概括性的评价:“……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涉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姜太公被世人尊崇为“谋圣”,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牧野一战和对齐地的治理上,他早年直钩垂钓等待文王,也是其智慧、谋略的真实体现。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急需

朝歌夜弦 (zhāo gē yè xián)

典故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成语释意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勾心斗角

gōu xīn dòu jiǎo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报地势,钩心斗角.”

意思: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成语小故事

指鹿为马,邯郸学步,围魏救赵。只要时成语基本上都有典故。

指鹿为马

English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完璧归赵

“不用去抢!”一位相貌俊秀的年轻公子翩翩而来,一边走,一边道,“张良已将《录图书》找到了。”

来者正是大刺客张良。

蔺独尊大喜,道:“张兄,《录图书》在你手上?”

张良微笑道:“不错。”

廉波急道:“不知张兄可曾带了回来?可否借给我们看一看?”

张良道:“说什么借。其实,这《录图书》本就是你们赵人的。”

——《录图书》竟是赵人的?

蔺独尊讶然道:“我们赵人竟有《录图书》?我怎么不知道?”

张良道:“不仅是赵人,而且,与独尊公子的祖父蔺相如还有莫大的关系呢!”

——《录图书》竟与赵国一代贤相蔺相如有关?

蔺独尊越听越迷糊,道:“与我祖父相关的事,怎么我不知道,反倒是张兄先知道了呢?”

张良笑道:“是这《录图书》三个字误导了独尊公子。若是换上一个名称,独尊公子必定要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更懂《录图书》!”

蔺独尊道:“张兄快快说来,要换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张良偏偏不说。

只见,张良缓缓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

——是一块巨大的美玉!

但见这块美玉晶莹剔透,洁白温润,不仅毫无瑕疵,在烛光的映射之下,竟还隐隐约约地发出淡淡的银光!

廉波心中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却又偏偏想不起来,这块美玉到底是什么。

蔺独尊心念闪动,脑中如有电光击过,忍不住道:“和氏璧?难道,这竟会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之中得到一块璞玉。卞和第一次献玉,是献给楚厉土。楚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之下,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后,卞和第二次献玉,是献给楚武王。楚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楚武王大怒之下,卞和又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后,卞和第三次献玉,是献给楚文王。楚文王独具慧眼,命人剖开了这块璞玉,这才发现了其中竟真的藏有稀世之玉,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为何真正的美玉,总是不易让人鉴别?

——为何真正的千里马,总是不易得遇伯乐?

——为何真正的忠臣良将,总是不易得到赏识?

张良徐徐道:“独尊公子果然不愧为一代贤相蔺相如之后,这正是和氏璧!想当年,楚国得此稀世之玉后,从不轻易示人。后来,为了与赵国联姻,这才万般不舍地将和氏璧送与赵国。秦王得知后,竟想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

蔺独尊不由想起了一件令他祖父蔺相如名扬天下的往事。

当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十五座城池相交换,赵惠文王怕得罪秦国,不敢怠慢,便派出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

但是,秦王根本无意真的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灵机一动,对秦王道:“和氏璧有不易发现的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不知是计,便将和氏璧拿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怒气冲冲地道:“大王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宫中的柱子上一同砸碎!”

秦王爱惜和氏璧,终于不敢用强,让蔺相如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史称此事为——完璧归赵!

蔺独尊悠悠道:“我祖父在秦廷怒斥秦王,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赵国文武大臣,皆不畏秦人;只是一代又一代的赵王,所作所为,总是差强人意。”

张良道:“不知独尊公子是否知道,和氏璧如何会让各国如此看重?楚王、赵王、秦王,哪一个会缺金银珠宝,哪一个会缺极品美玉?”

蔺独尊道:“张兄莫非发现了这和氏璧中的玄机?”

张良点了点头,道:“不错。近日,我到东海去求神,遇到了一位奇人——他就是为秦始皇带来《录图书》的那位方士卢生!”

蔺独尊微笑道:“为秦始皇效力之人,张兄岂会轻易放过?”

张良哈哈大笑,道:“那是。我一剑便要了他的命!顺手便将这和氏壁抢了回来,好送还给你们赵人。这,也应当叫作完璧归赵吧,哈哈。”

——卢生竟于张良之手?

——这位相助过秦始皇与项羽的奇人,竟就这样了?

——卢生究竟为何要相助秦始皇与项羽这两个原本立场相对的人?卢生已,谁来解开这个谜团?

蔺独尊道:“张兄,你能确定这和氏璧,就是传说中的《录图书》?”

张良道:“是卢生亲口对我说,这和氏璧就是《录图书》!而且,他还为我示范过,如何启动这和氏壁,让它变成《录图书》!”

蔺独尊道:“张兄,快快示范给我们看一看。”

张良点了点头,将双手按在和氏璧之上,用力一扳,竟将这稀世之玉生生扳成两半!

廉波、荆余恨不由惊呼一声:“啊!为何要将和氏璧扳成两半?”

——楚文王命人剖开了这块璞玉,这才发现了其中竟真的藏有稀世之玉!

——难道,和氏璧的真面目,原是要剖开之后,才能现形?

蔺独尊凝神静气,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盯着已被张良扳成两半的和氏璧。

只见,和氏璧之中,竟袅袅冒出一丝淡淡的轻烟!

轻烟似雾。

烟雾弥漫四周,竟缓缓勾勒出了一块巨石的模样。

巨石正在一点一点地由淡淡的影子变成实物。

这块由和氏璧形成的巨石,曾经为秦始皇显示了“亡秦者胡也”的咒语,今日,它又会显现出什么咒语?

闻鸡起舞

晚上儿子写作业让我帮忙,用“闻鸡起舞”造句。我费力一想告诉儿子:这是《资治通鉴》里的一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鸡叫声下床习武,比喻一个人不贪图安逸的被窝勤奋刻苦地做事。我举例说:农贸市场里的大伯大妈每天闻鸡起舞到市场做生意。

儿子听罢,转身回自己房间拿出了闹钟,摆弄了一阵子说:“妈妈,从明天开始,我也做个闻鸡起舞的人。我把闹钟调成大公鸡的叫声啦。”我一听笑得直捂肚皮。

“妈妈,给我们家送晨报的阿姨,也是闻鸡起舞的人吧。”没成想,儿子的话钩起了我的灵感。是啊,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天有多少闻鸡起舞的人呢?

农贸市场市场的瓜果菜农,分发晨报的送报员,打扫马路的清洁工,公交出租行业的司机师傅,还有送奶工、送水工……

这些平凡的普通的劳动者给千家万户送去方便实惠,他们的身影构成了清晨城市中那一道最美的闻鸡起舞画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他们劳作的是天上的鱼肚白和地上的鸡鸣声。当火红的太阳喷渤而出天光大亮时,没有人在意他们的辛苦付出,他们的身影早以淹没在城市的喧闹声中。

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平平常常的人,但他们的工作为城市的欢腾吹响了前奏曲。城市的家家户户离不开他们的劳动付出,城市也离不开这群普通的闻鸡起舞者。人们也许很少为这群人感动,更难得为这群人喝彩。同样,这群人也习惯了人们的淡忘。

今晚,由闻鸡起舞的典故,让我意识到了他们的存在,意识到了他们的无名,更意识到了他们的可爱。城市不能缺少这群可爱的劳动者,城市的每个市民都应当由衷地感谢这群辛勤的闻鸡起舞者

与商纣王有关的四个成语典故

老马识途,一后来居上, 汗流浃背, 各得其所 ,感恩图报 ,覆水难收 ,奋不顾身 ,返老还童 ,弄巧成拙 ,南柯一梦 ,名落孙山, 门庭若市 ,论功行赏, 力不从心 ,老生常谈 ,口若悬河, 口蜜腹剑 ,开诚布公 ,九牛一毛 井底之蛙, 精卫填海 ,江郎才尽 ,纪昌学射 ,火树银花 ,华而不实 ,水深火热, 水落石出 ,上行下效 ,伤风败俗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顾茅庐 ,塞翁失马 ,入吾彀中, 如鱼得水 ,如释重负 ,人言可畏 ,人杰地灵 ,巧取豪夺 ,千载难逢 ,千金买邻, 千变万化 ,气壮山河 ,杞人忧天 ,披荆斩棘 ,匹夫之勇 ,先声夺人 ,望洋兴叹 ,妄自尊大, 亡羊补牢, 万不辞 ,完璧归赵, 土崩瓦解, 铁杵磨针 ,天真烂漫 ,天衣无缝 ,天下无双 ,天涯海角, 天罗地网, 天经地义 ,太公钓鱼 ,上下其手 ,司空见惯 ,一鸣惊人, 一毛不拔 ,一箭双雕 ,一发千钧, 一代楷模, 一败涂地 ,有备无患, 小时了了, 栩栩如生 ,休戚相关 ,胸有成竹, 兴高采烈 ,小心翼翼 ,以卵击石, 一意孤行, 一衣带水 , 一丝不苟, 一日千里, 一丘之貉, 一窍不通, 一钱不值 ,一暴十寒 ,一字千金 ,一饭千金 ,自惭形秽, 之乎者也 ,月下老人 ,约法三章, 羽毛未丰 ,有名无实, 以身试法 ,一网打尽 ,一木难支, 一事无成, 不寒而栗, 枕戈待旦, 探骊得珠 ,望洋兴叹, 请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指鹿为马,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势如破竹, 抱薪救火叶障目。

归马放牛的成语典故

1、酒池肉林

典故:纣王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至极。因此,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极端荒*腐化、奢侈糜烂的生活。

2、助纣为虐

典故: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而飞廉、恶来父子却相助于他,因此衍生出这个成语。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3、暴殄天物

典故:《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原意是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来则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4、荒*无道

典故:出自纣王宠信妲己,而残杀姜王后与自己两个儿子的事迹。

扩展资料: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

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百度百科——帝辛

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简介)

商纣王时, 周武王率领着大军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进发, 沿途不断有人加入进来, 甚至商纣王军队的士兵也带了武器加入到讨纣的队伍中。大军开到朝歌南郊的牧野时, 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典礼。几万人的怒吼声响彻天宇, 商纣王在朝歌城里听了心惊胆战, 忙调兵遣将去迎敌。可是, 商朝的将士们眼见商纣王的末日已到, 谁也不愿为他卖命; 而周武王的军队个个奋勇争先, 有的还载歌载舞, 欢笑上阵。所以, 两军一接触, 商纣王的军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 知道义兵抓住了他定不会饶他, 就穿上宝玉做的衣服, 登上鹿台, 自焚而。

周武王灭了商朝, 凯旋而归, 以镐(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为京都, 建立了周朝。

因为战争结束了, 不再需要打仗, 周武王就宣布归马放牛, 让它们拉犁耕地。周武王又将府库的粮谷分给贫困人家, 救济他们; 把囚犯也放出来, 让他们自由; 又在百姓中提倡道德、忠义、孝廉; 对有功劳和有才能的人, 分别封官加爵。从此天下安定下来, 百姓也安居乐业了。

悬梁刺股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