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 成语出处

悯农的意思锄禾日当午-悯农的意思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的现实问题。《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悯农二首·其一》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

悯农的意思锄禾日当午-悯农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的现实问题。

《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悯农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所作。

《悯农二首·其一》赏析

本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悯农二首·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悯农二首·其一》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全文描绘了粮食丰收、硕果累累的景象,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辛苦背后,农民却两手空空,惨遭饿,由此表现出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现实以及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悯农二首·其一》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悯农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

作者:唐·李绅

扩展资料:

中唐诗人李绅 (772—846) 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眼见各级贪官污吏、各地土豪劣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日益苛重,作为头脑清醒、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用《悯农》诗加以揭露社会的黑暗,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悲悯之情。此诗题为“悯农”,明白告示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作的感情倾向。

如果说,诗的上一联句是侧重写人们面对自然成功地认识、运用其规律,获得预期的成果,遂可使自己生活得到温饱、富足。那么,下一联句则是写面对社会,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丑恶现象。在漫长的私有制社会里,剥削者、食利者的贪欲挥霍、骄奢*逸,总是无法抑制,难以排除的;相反,这些却会千方百计、花样翻新、无孔不入地在社会上蔓延和传播。

悯农的意思

怜悯同情农民。

出处: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们还在田里干活,汗珠洒在炎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这是千百万农民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土地,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总结,一年四季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霜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都不是空洞的说道,也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在这深深的叹息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真诚的同情。

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百度百科-悯

悯农的意思古诗翻译

悯农的意思是怜悯农民。

“悯农”是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组诗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作品鉴赏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悯农的意思古诗翻译如下: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禾:禾苗。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餐:饭。皆:都是。简析: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中国唐代诗人、宰相。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南归润州,浙西观察使李锜辟为掌书记。次年,李锜谋叛逆,李绅数谏,遂遭囚禁。锜败,始获释。历官校书郎、国子助教。

穆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与李德裕、元稹号为“三俊”。敬宗即位后,遭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量移江州长史。文宗大和初(827年),历任滁州、改寿州刺史。其后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宣武节度使等要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两年后,罢为淮南节度使。后逝世,年七十五岁。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其著有《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铸为格言,传诵不衰。也著有诗集《追昔游诗》3卷,《全唐诗》收其为四卷。大历七年(772年)李绅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