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

成语典故有哪些-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

tamoadmin 2024-10-02 人已围观

简介我知道的成语典故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闻鸡起舞。1、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民守着神奇的树根等待奇迹的出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2、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旧有的方法和思维,而忽略

成语典故有哪些-淝水之战成语典故有哪些

我知道的成语典故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闻鸡起舞。

1、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民守着神奇的树根等待奇迹的出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

如果不付出努力,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

2、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旧有的方法和思维,而忽略了环境的变化和新的需求。这个故事中的楚国人丢失剑后,却执着地在船上刻下记号,以为可以找回剑。

但实际上,剑已经沉入江中,无法找回。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适应变化,不要固守旧有的观念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放下过去的错误,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3、闻鸡起舞,成语“闻鸡起舞”源自晋代祖逖的故事。他小时候不爱读书,但进入青年时代后,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发奋读起书来,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最终,他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因此,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的特点:

1、语言简明:成语的语言简练精炼,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很容易进行记忆和使用。

2、意义明确:成语的意义表达准确,含义深刻且传神,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事物或表达一个情境。

3、历史文化背景: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传说和文化领域,可以用来解释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和社会现象。

4、富有表现力:成语不仅在表达中短小精悍,同时也能够达到很高的修辞效果,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意境感。

成语的典故,哪些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你不知道的30个 历史 典故 成语 故事 有哪些呢?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30个 成语故事 的 历史典故 吧,仅供大家参考。

30个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1.匡衡凿壁(匡衡凿壁)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押韵词舳舻相继、舍身取义、安心乐意、英英玉立、河山带砺、率性任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义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成语举例因效匡衡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

 2.老泪纵横(老泪纵横)

 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泣不成声?连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反义词 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同韵词电照风行、心和气平、兵无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横行、事无二成、少年老诚、一气呵成、便宜施行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出处 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凭空捏造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造谣生事、信口雌黄、捕风捉影

 反义词确凿无疑、铁证如山、事出有因

 押韵词眠花卧柳、齐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雳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鲐背苍耈、红灯绿酒、一介不苟、引领翘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他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4.近水楼台(近水楼台)

 典故 范文 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5.鸡鸣狗盗(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7.坚贞不屈(坚贞不屈)

 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8.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 经验 ,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李显忠传》

 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地广人稀

 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来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董狐之笔

出自《春秋·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之笔”这个成语常作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人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要敢于揭露和批判。

2、举棋不定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下棋博弈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道放在哪一处为好,这样注定不会取得胜利。更何况是面对国君废立这样的大事情呢?

3、天经地义

出自《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夫理;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们要遵循社会当中的道德规则。如果大家都按规则行事,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就可以避免。

4、国运盛衰

出自《春秋·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那些没有优势而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会加紧治理国家,开疆辟土。那些没有灾祸战乱的国家,反而会失去城邦。

5、欲盖弥彰

出自《春秋·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或为了得到名声而没有得到的,或是为了掩盖真相,反而使得罪行暴露得更加明显。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的交情。

7、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9、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奴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我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10、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出自文言文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百炼成钢、铁杵成针、愚公移山。

一、绳锯木断

白话释义: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朱舜水

出处:《与奥村德辉书八首》:“谚曰:‘绳解木断;水滴石穿。’夫绳非木之锯;水非石之钻也;盖积渐使然耳。”

翻译:俗话说:‘绳子锯久了木头也断;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那绳子不是木头的锯;水不是石头的钻了;这是逐渐使然。

二、水滴石穿

白话释义:也说滴水穿石。水经常滴在石头上,能使石头穿孔。比喻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宋

作者:罗大经

出处:《鹤林玉露》:“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也!’乖崖授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翻译:张乖崖在崇阳县令;一个官员从库中出;头巾下有一钱。张乖崖杖的。官员说:‘一钱什么问题?于是打我啊!张乖崖提笔判说给’:“一天一钱;千日千钱;用绳子不停的锯木头,木头才会断;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三、百炼成钢

白话释义: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朝代:晋

作者:刘琨

出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翻译:百炼钢的含义便是化作绕指柔。

四、铁杵成针

白话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郑之珍

出处:《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翻译:就像铁杵磨成针一样,内心坚定铁杵也有成针的一天。

五、愚公移山

白话释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朝代:清

作者:黄宗羲

出处:《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翻译:愚公日日夜夜地移山,精卫鸟用石头填海。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有哪些

1.出奇制胜

出处: 《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

出奇兵战胜敌人。

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

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

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

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

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

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

(梁·简文帝《采菊篇》诗)

1、草船借箭

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声东击西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4、釜底抽薪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

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5、隔岸观火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

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