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
呆若木鸡成语故事-呆若木鸡成语故事图片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故事:呆若木鸡2014-03-05 16:09:53 [标签: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2014-03-05 16:09:53 [标签: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四字成语:呆若木鸡的解释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成语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及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呆若木鸡的意思
呆若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呆若木鸡中文解释
拼音:dai ruo mu ji
解释:呆: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不是骄气,不是盛气,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敛。
出自: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像呆若木鸡。
反义词:面不改色、神色自若、活泼可爱、大智若愚
近义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呆头呆脑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本意为褒义,现多用于贬义
正音:呆,不能读作呆板的dài[1]
英译:stand like a log
呆若木鸡出处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呆若木鸡文言文
纪渻子[2]为王养斗鸡[3]。
十日而问:鸡已[4]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5]。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6]。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7]。
十日又问,曰:几[8]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9]木鸡矣,其德全[10]矣,异鸡无敢应[11]者,反走[12]矣。 《庄子·达生》
呆若木鸡注释
[1] 呆若木鸡: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2] 纪渻子:人名。姓纪,名渻子。
[3] 斗鸡:是供竞赛和娱乐用的鸡品种。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4] 已:动词。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的意思。
[5]方虚憍而恃气: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方:正。骄,骄傲。恃:凭着,依靠。
[6] 响影(yǐng):影 影子。响 声响。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7]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8] 几:副词。可译为几乎、差不多。
[9] 似:好像。
[10] 德全:精神具备。全:备全。
[11] 应:应战。
[12] 反走:转身逃跑。
呆若木鸡译文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应。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应了。
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呆若木鸡辨析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庄子认为,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黄明坚)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齐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齐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齐王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齐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祈福故事网每日笑话一则男子去提亲,女方家长:请自我介绍。A说:我有一千万; B说:我有一栋豪宅,价值两千万; 家长很满意。就问C,你家有什么? C答: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孩子,在你女儿肚子里。 AB无语,走了。
此事的重要启示:核心竞争力不是钱和房子,是在关键的岗位有自已的人。
幽默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字呆若木鸡
汉语拼音dāi ruò mù jī
成语解释
木鸡,木头制成的鸡,任何情况下皆纹风不动,比喻修养深厚、态度沈稳。语本《庄子.达生》。后用“呆若木鸡”形容愚笨或受惊吓而发愣的样子。△“木鸡养到”、“目瞪口呆”
成语典故
《庄子.达生》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注解
1、几:近、差不多。
2、异鸡:其它的鸡,指未受训练的鸡。
成语出处
1、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一○.钱蕙荪》:“生骤闻此消息,呆立若木鸡,应对全乖。”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愚笨或受惊吓而发愣的样子。
使用类别 用在“反应迟顿”、“惊愕诧异”的表述上。
呆若木鸡成语造句
1、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2、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3、你怎么呆若木鸡?在想什么心事?我都叫你老半天了。
4、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5、看到父母吵起来了,他呆若木鸡地站在旁边,一动都不敢动。
6、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7、他听了电话之后,就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好像受了什么惊吓。
8、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9、那时我一进门,看见母亲倒在地板上,吓得我整个人呆若木鸡,竟然忘了报警求救。
近义词目瞪口呆,呆头呆脑,笨头笨脑,傻头傻脑
反义词应付裕如,聪明伶俐
辨似:
形音辨误
同 “呆若木鸡”及“目瞪口呆”都是用来形容发愣的样子。
异 “呆若木鸡”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形容因恐惧、惊讶、窘迫或困惑而产生的反应,亦可用于形容愚笨的样子;“目瞪口呆”则只用于形容惊讶或窘迫,不用于形容愚笨。
呆若木鸡 目瞪口呆 辨似例句
你怎么交了个呆若木鸡的男友,反应还真迟钝!
这个消息实在太震撼了,一时之间每个人都目瞪口呆地反应不过来。
参考词语:呆似木鸡
汉语拼音:dāi sì mù jī
成语解释:即“呆若木鸡”。见“呆若木鸡”条。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我提到案下问时,那罗荣统呆似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
参考词语:悚若木鸡
汉语拼音:sǒng ruò mù jī
成语解释:犹“呆若木鸡”。见“呆若木鸡”条。
1、《聊斋志异.卷三.黑兽》:“狝戴石而伏,悚若木鸡,惟恐堕落。”
参考词语:蠢若木鸡
汉语拼音:chǔn ruò mù jī
成语解释:犹“呆若木鸡”。见“呆若木鸡”条。
1、《聊斋志异.卷四.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呆若木鸡”的“木鸡”指木制的鸡,见于《庄子.达生》中,原是用来比喻训练有素的斗鸡,在任何情况下都十分沉着,纹风不动。斗鸡,是一种使鸡相斗以决胜负的游戏。从前有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王驯养这种战斗用鸡,十天后齐王问:“可以了吗?”他回答道:“还不行!它看来还是很骄傲,很容易冲动。”又过了十天,齐王再度询问,他仍说:“还是不行!别的鸡鸣叫,它就跟着叫,不够沉着。”再过十天,齐王再问,他又说:“还是不行!它的气势还太旺盛。”终于在十天后,齐王再问时,他说:“可以了!它现在对于其它同伴的鸣叫毫无反应,沈稳的态度使它外表看来像是只木制的鸡,可说是已具备了完善的战斗力。我想别的鸡只要看到它的样子,一定不敢应战,转身就跑。”后来,这只鸡果然百战百胜。庄子的这则故事里,其实是以那只看似“木鸡”的斗鸡来比喻人学养高深,态度稳重,从而故有“木鸡养到”之语。但后人又取“木鸡”不动的停滞模样形容失神的样子,后来“呆若木鸡”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愚笨或受惊吓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中齐王的鸡为什么场场
1、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
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4、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
子说,便派人来催问,没过几天,而纪,纪,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自然场场获胜。因此?,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 又过了几天。”待到斗鸡时,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沉不住气,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shěng)子帮他训鸡,一点反应也没有,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对手的鸡又叫又跳?子说,齐王特地请专家纪呆若木鸡的故事战国时,但还不够沉稳,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就跃跃欲试?:“鸡没训好,纪。 齐王求胜心切。” 过了几天?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它一见对手。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还不到火候。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
呆若木鸡的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是呆若木鸡。
纪_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_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_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_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_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呆若木鸡的故事简述
呆若木鸡的意思是: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做的鸡一样。
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再过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听到声音,看到人影晃动,就会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看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10天后,齐王又来看他的斗鸡,但是已经对这些斗鸡不抱希望了。没料到这一次纪先生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用来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⑴ 呆若木鸡是什么故事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 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1)呆若木鸡的故事简述扩展阅读:
1、“呆若木鸡”现代的解释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2、例句
1、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2、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3、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4、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5、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6、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3、近义词
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呆头呆脑: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还指一个人的长相显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灵活。也形容做事投入。
⑵ 呆若木鸡的故事体现了什么
寓言故事故事:
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达生篇》。
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有人从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消除竞争的心理,自然滑挑战竞争的对手。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⑶ 呆若木鸡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做人方面的启发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 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 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 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 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 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 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⑷ 呆若木鸡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jī )
解 释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 处 庄周《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示 例 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
呆若木鸡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纪渻[〔渻〕音shěng.]子为王〔王〕指齐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鸡已乎〕意思是斗鸡养好了吗?]曰:“未也,方虚而恃气.”[〔虚而恃气〕虚浮骄傲,而且自恃意气.,通“骄”.]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犹应向景〕还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意思是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向,通“响”.景,通“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德〕德性,可以理解为作为斗鸡的基本素质.]全矣,异鸡[〔异鸡〕别的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参考参考吧,采纳
⑸ 呆若木鸡是什么的故事
呆若木鸡是斗鸡的故事。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纪渻子专门为宣王养斗鸡,宣王一再催问纪渻子养的斗鸡如何样了?40天过后,纪渻子养的斗鸡像一只木头做的,不惊不动,别的鸡见它都吓跑了,这只鸡天下无敌。
出处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
⑹ 呆若木鸡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 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 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 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 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⑺ 呆木若鸡的故事30字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 (shě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⑻ 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寓言故事故事:
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达生篇》。
(8)呆若木鸡的故事简述扩展阅读:
1、“呆若木鸡”现代的解释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2、例句
1、小明失手打翻热水盆,吓得呆若木鸡。
2、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
3、都好半天了,他仍然呆若木鸡地瞪着天花板看。
4、看到警察拿出多样证物后,原本神色自如的嫌犯吓得呆若木鸡。
5、屋内几人被这突来的意外吓得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6、这个人叫他做什么都慢半拍,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生气。
3、近义词
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呆头呆脑: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还指一个人的长相显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灵活。也形容做事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