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

度量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例子有哪些-度量衡的来历

tamoadmin 2024-10-15 人已围观

简介手高手低 是什么意思?解释如下:形容不用度量衡器具而用手或普通器皿量取时,难免会有误差。相关词语倾低 低低 低 手泽 手足 手足无措 手舞足蹈 手援天下 好汉不怕出身低 好汉不论出身低 出手见高低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相关成语反义词丝毫不差成语接龙1、手高手低低眉垂眼眼瞎耳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颔儒生生桑之梦梦想颠倒倒箧倾筐筐箧中物物极则反反哺之私私淑弟子子虚乌有有天无日日积月累累土聚沙沙鸥翔集集

度量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例子有哪些-度量衡的来历

手高手低 是什么意思?

解释如下:↓

形容不用度量衡器具而用手或普通器皿量取时,难免会有误差。

相关词语

倾低 低低 低 手泽 手足 手足无措 手舞足蹈 手援天下 好汉不怕出身低 好汉不论出身低 出手见高低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相关成语

反义词

丝毫不差

成语接龙

1、手高手低→低眉垂眼→眼瞎耳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颔儒生→生桑之梦→梦想颠倒→倒箧倾筐→筐箧中物→物极则反→反哺之私→私淑弟子→子虚乌有→有天无日→日积月累→累土聚沙→沙鸥翔集→集腋为裘→裘敝金尽→尽智竭力→力排众议→议论纷错→错认颜标→标新竖异

2、手高手低→低情曲意→意在笔前→前歌后舞→舞文弄法→法不阿贵→贵人贱己→己溺己饥→饥火烧肠→肠肥脑满→满纸空言→言从计纳→纳履踵决→决命争首→首当其冲→冲冠怒发→发综指示→示贬于褒→褒贬与夺→夺人所好→好勇斗狠→狠心辣手→手高眼低→低眉顺眼→眼内无珠

3、手高手低→低三下四→四衢八街→街巷阡陌→陌路相逢→逢机遘会→会家不忙→忙不择价→价等连城→城下之辱→辱身败名→名公巨人→人心涣散→散带衡门→门闾之望→望尘而拜→拜赐之师→师严道尊→尊无二上→上好下甚→甚嚣尘上→上雨旁风→风举云摇→摇手触禁→禁攻寝兵

4、手高手低→低首下气→气味相投→投袂而起→起早摸黑→黑漆皮灯→灯红酒绿→绿草如茵→茵席之臣→臣门如市→市无二价→价值连城→城门鱼殃→殃及池鱼→鱼贯雁行→行踪无定→定于一尊→尊无二上→上树拔梯→梯山航海→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海天云蒸→蒸蒸日盛→盛食厉兵

5、手高手低→低头耷脑→脑满肠肥→肥遁鸣高→高见远识→识文谈字→字字珠玉→玉树临风→风树之悲→悲从中来→来者可追→追趋逐耆→耆年硕德→德容言功→功成弗居→居下讪上→上南落北→北斗之尊→尊师重道→道尽涂穷→穷鸟投人→人非木石→石城汤池→池鱼之祸→祸为福先

成语里的计量单位 你知多少 12

题目:9寸+1寸=1尺打一成语 正确答案:得寸进尺。

得寸进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cùn jìn chǐ,意思是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指贪心不满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出资:《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中国的成语典故里有很多揭示测量原理的“立竿见影”、“曹冲称象”、“累黍定尺”等,也有表现法制计量理念的“一概而论”等成语典故;既有彰显度量衡特有文化寓意的“称心如意”等成语典故,也有描绘古代度量衡装置的“悬羽与炭”、“漏尽更阑”等成语典故,还有反映古代度量衡单位的“墨丈寻常”、“毫厘丝忽”等成语典故。

得寸进尺效应: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我们把这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物的词语,谚语,成语,名言

中国古代的大部分计量单位虽然已经不再使用,有些涉及计量单位的成语、歇后语却流传了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不时被提及。

有个歇后语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它出自明人周清原的短篇平话小说集《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意思是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那么“丈二”究竟是多高呢?

据《史记·禹本纪》记载,大禹定自身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各朝代的计量单位不尽相同。《西湖二集》的作者周清原大约是明末崇祯年间人,据专家推算,明清两朝一尺为32厘米,因此换算下来,丈二的和尚大约为3.84米,这样的身高当然有小说家虚构的成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对关羽的身高都印象深刻,小说里对他的描写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三国时一尺约为24厘米,据此推算,关羽的身高大概是2.16米。这样的身高放在今天也算是小巨人了。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针对粮食的计量单位最为常见。石、钧、斗、斛都是用来表示重量的。据《汉书·律历志上》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又据《说苑·辨物》载,“十斗为一石。”而一斛为十斗,后改为五斗。有个成语叫“千钧一发”,千钧大概是三万斤,一发即一根头发,三万斤的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情况万分紧急。

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典故,便涉及石、斗这两个计量单位。南朝诗人谢灵运恃才傲物,能够让他佩服的人古今天下只有一人,就是曹植。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酒后曾发感慨:“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自那之后,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高超。

读古代小说,最让人困惑的恐怕就是银子、金子和铜钱了,它们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其实,关于金子、银子和铜钱有一个基本的换算公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贯”是指古代穿钱的绳索,古人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1000个为1贯;“文”原来指的是铜钱上的文字,后来用作计钱的量词,1文铜钱就是1枚铜钱。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一个细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在说起薛蟠给贾府送的螃蟹时,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通过这一情节,大家也能对当时一两银子的概念有所了解了。

《中国历史典故赏析》课程考核论文

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视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

商鞅变法咸阳市历史典故。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后,商鞅为取信于民,曾在咸阳城阙前树木征信,宣布旨在变法强国的改革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的20等爵制;推行郡县制,合并小乡、小邑为31个县;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公开买卖;创立按丁征赋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男子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赋;颁布法定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秦孝公逝世后,旧贵族势力反扑,商鞅被车裂于咸阳,但奠定秦国走向富强的商君之法并未终止。

统一中国咸阳市历史典故。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加冕亲政以后,长期坚持了旨在统—中国的战争,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前225年灭魏国,前223年灭楚国,前222年灭赵国、燕国,前221年灭齐国,终于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废除分封诸侯旧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法令,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文化上统一文字,形成以小篆为范本的标准文字。焚书坑儒,实行文化*****。

焚书坑儒咸阳市历史典故。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文武百官及70余位博士。宴席上群臣争议分封,众儒生借古讽今,非议朝廷,后秦始皇准允李斯建议,除保留秦国历史及卜筮、医学、法令等书籍外,其余一律焚烧。次年,秦始皇下诏求贤,但因有人非议朝廷政策法令,遂设计坑杀了460余名方士和儒生。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首开思想*****的先例,为历代帝王所效仿,极大地摧残了中华民族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完璧归赵咸阳市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愿用十五座城换璧。赵王派蔺相如来到秦都咸阳献璧。蔺相如相见秦王后,得知其并无割城之意,就设法将和氏璧要回,并派人连夜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其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送还原主。

郑国间秦咸阳市历史典故。战国时期,秦国日渐强大,韩国与秦国接壤,兵力薄弱,最为惧怕。为消耗秦国力量,采用疲秦计,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作间谍,以建议秦王开发水利为名,转移秦国的注意力,使其无暇东顾。郑国到咸阳后,踏遍了关中山川河流,观测了地理形势,建议秦始皇兴修水利,从泾河引水灌溉关中农田,始皇采纳了郑国意见,并委派其主持此项工程。施工期间,秦始皇得知郑国为韩国间谍的内幕,就盘问郑国。郑国承认自己是间谍,但“我做的事对韩国来说,仅能延长几年寿命,而对秦国来说,却是万世不朽的基业。”秦始皇认为郑国所言有理,则命其继续完成此项水利工程,从而灌溉了关中四万余顷良田,后该渠以郑国命名。郑国渠完成后第五年,韩国终为秦所灭。此故事反映了始皇纳奸,化敌为友,知人善任的博大情怀。

荆轲刺秦咸阳市历史典故。公元前227年,燕国危在旦夕,燕国太子丹派卫国人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荆轲以前往秦国讲和的名义,带着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人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在今河北涿县东)地图进献秦王。末了,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反被秦王所杀。后秦攻打燕国,燕王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谢罪,公元前222年燕被秦所灭。

指鹿为马咸阳市历史典故。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丞相赵高阴谋篡权,但又怕群臣不服,于是就设法试探,故意先献一只鹿给秦二世:“臣得了一匹马来献给皇帝。”秦二世说所献的是鹿不是马,但赵高仍坚持说是马。这时群臣中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说是鹿,有的人说是马。后来赵高就把鹿说成是马的人当做心腹,而对坚持说是鹿的人逐个加以暗害。后来用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细柳劳军咸阳市历史典故。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文帝派军队驻灞上、棘门、细柳三处护卫京城长安。有一天,文帝前去细柳营慰劳周亚夫的将士,士兵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因无周亚夫将军之令,文帝一行不得入军营,后周亚夫得知皇上驾到,才以军礼相迎,并无跪拜之礼。文帝对此大加称赞,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细柳营才是真正的军营。后以此比喻军纪严整的军队。

举案齐眉咸阳市历史典故。汉景帝时期,平陵县人梁鸿品德高尚,旷达不羁,而无心仕宦,但家境贫寒,在上林苑牧猪为生。后来梁鸿以孟光为妻,夫妻二人隐居山中,以开荒种地为生,最后又隐名迁到吴地。夫妻二人虽生活清贫,但相敬如宾,孟光每次做好饭后从不先食,非要等梁鸿回来方于具食,每次进食都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不敢仰视。后来以此比喻妻子对丈夫的尊重。

投笔从戎咸阳市历史典故。后汉安陵县人班超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有大志,不修细节,在官府抄录文件以资家用。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派窦固出击匈奴,班超放下笔杆参军,任假司马。后来,班超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恢复和发展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文化联系,为我国各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后以此成语比喻读书人弃文就武。

马嵬兵变咸阳市历史典故。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在叛军攻克潼关之际,闻讯与杨贵妃、杨国忠、太子李亨及少数近臣在龙武将军陈玄礼护送下西逃。车驾行至马嵬驿(今兴平市马嵬镇)时,护驾将士因平素怨恨杨氏兄妹祸国而发生兵变,杀杨国忠,杨贵妃被迫被溢路旁祠下。兵变平息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玄宗南逃成都。

云阳改编咸阳市历史典故。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央洛川会议后,总司令从延安来到红军总部所在地泾阳县云阳镇主持红军改编工作。改编后,八路军下辖3个师:第115师在三原、泾阳编成,师长、政委、副师长、副政委肖华、参谋长周昆;第120师在三原、富平编成,师长、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副政委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第129师在泾阳编成,师长、政委张浩、副师长、副政委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改编结束后,率八路军官兵从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成语: 半斤八两

拼音: bàn jīn bā liǎng

解释: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成语典故

出处

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2,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2]

来历除了统一度量标准器、规定检定校准制度之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的 度制并采用十六进制的计量方法,即度制: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量制: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以及衡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历史典故

我国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起草文件。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惟独这“衡”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请教始皇帝。秦始皇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

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防止皇帝怪罪,于是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