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
内圣外王的出处-内圣外王的意思
tamoadmin 2024-10-11 人已围观
简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何谓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意思内圣外王 ( nèi shèng wài wáng ) 解 释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内方外圆 , 外表圆滑,内心刚正内圣外王什么意思?“内圣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何谓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意思
内圣外王 ( nèi shèng wài wáng )
解 释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内方外圆 , 外表圆滑,内心刚正
内圣外王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词目
内圣外王
发音
nèi shèng wài zhǔ
释义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引用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 内圣外王 之学也。"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三十六 ...然不少动摇者,以我之本领端正而功用宏阔故也。呜呼!往古来今, 内圣外王 ,一正理而已。发挥正理,不在孔孟乎?微关洛诸儒继之,则... 《庄子》杂篇·天下 ...析万物之理,察古人 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 内圣外王 之道,暗而不 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及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程颐尝与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 内圣外王 之学也。” 甲寅,祷雨。... 《女仙外史》第二十回 太阴主尊贤创业 御阳子建策开基 ... 洛阳布衣吕律,字师贞,道号御阳子,有经天纬地之才, 内圣外王 之学。家无恒产,短褐不完,蔬食不充,而意气扬扬自得,常... 《飞龙全传》第四十四回 赵匡胤带罪提兵 杜二公挈众归款 ...该,莫可勉强,凭你好汉英雄,都扭不过天象。即如那诸葛孔明,具 内圣外王 之学,有神出鬼没之机,鞠躬尽瘁,难脱秋风五丈原;项羽有... 《全晋文》卷七十五 ...虽未体之,言则至矣。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之变,而明 内圣外王 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 《南村辍耕录》卷二 ...。俾颂乎祖宗之成训,毋忘乎创业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也。又俾陈夫 内圣外王 之道,兴亡得失之故,而以自敬焉。其为阁也,因便殿之西庑...
内圣外王啥意思?
“内圣外王”这可能是明清时期的儒者提出的个人修为的新目标,个人认为应该分别解释,所谓“内圣”即要注重内心的修行,从正其心,诚其意,致知,格物作起的,保有"赤子之心",达到"天"赋予的心,即天人和一.“外王”指做事的本领,手段,修为最终是为了更多数的人服务,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就要成功,就要努力,而“王者”的权谋是通向成功的关键,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回答:2006-05-20 16:40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
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读音是nèi
shèng
wài
wàng,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出自《庄子·天下篇》。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扩展资料:
1、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2、示例: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具备此书。”
3、出现“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4、内涵:“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33 “内圣外王”到底啥意思
拼音:
nèi shèng wài zhǔ
解释: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例句:
内圣外王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最早出自于道家,后来被儒家继承“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
内圣外王之道是什么意思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1、内圣外王: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意思是: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
解析: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2、修己安人: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意思是: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释义: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扩展资料
内圣外王的历史发展
孔子以德才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并让有德才之人居于高位,在其“六艺”教育中,把礼、乐、书、数分为文,把射、御分为武。可见其重视文武并重。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出现了重文轻武、内圣强外王弱的局面。
儒家“内圣外王”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可分为:宋代改革派与功利派阶段;明代心学与实学阶段;清代提倡实学阶段,清王朝末期在欧洲列强的打击下出现洋务派与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阶段;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当代新儒家文化现象出现阶段这几个过程。
百度百科-修己安人
百度百科-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