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名言 成语名言

唐诗三百首全集-唐诗三百首全集免费阅读

tamoadmin 2024-09-27 人已围观

简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

唐诗三百首全集-唐诗三百首全集免费阅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唐诗三百首全集:白居易《暮江吟》

1.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2.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4.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5.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6.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8.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 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0. 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11.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

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编辑本段]诗歌目录

唐诗三百首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之一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之二

卷一 五言古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卷一 五言古诗 月下独酌

卷一 五言古诗 春思

卷一 五言古诗 望岳

卷一 五言古诗 赠卫八处士

卷一 五言古诗 佳人

卷一 五言古诗 梦李白之一

卷一 五言古诗 梦李白之二

卷一 五言古诗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卷一 五言古诗 送别

卷一 五言古诗 青溪

卷一 五言古诗 渭川田家

卷一 五言古诗 西施咏

卷一 五言古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卷一 五言古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卷一 五言古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卷一 五言古诗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卷一 五言古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卷一 五言古诗 春泛若耶溪

卷一 五言古诗 宿王昌龄隐居

卷一 五言古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卷一 五言古诗 贼退示官吏

卷一 五言古诗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卷一 五言古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卷一 五言古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卷一 五言古诗 长安遇冯著

卷一 五言古诗 夕次盱眙县

卷一 五言古诗 东郊

卷一 五言古诗 送杨氏女

卷一 五言古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卷一 五言古诗 溪居

卷一 五言古诗 塞上曲

卷一 五言古诗 塞下曲

卷一 五言古诗 关山月

卷一 五言古诗 子夜吴歌

卷一 五言古诗 长干行

卷一 五言古诗 烈女操

卷一 五言古诗 游子吟

卷二 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古意

卷二 七言古诗 送陈章甫

卷二 七言古诗 琴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卷二 七言古诗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夜归鹿门歌

卷二 七言古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卷二 七言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卷二 七言古诗 金陵酒肆留别

卷二 七言古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卷二 七言古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卷二 七言古诗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卷二 七言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卷二 七言古诗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卷二 七言古诗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卷二 七言古诗 寄韩谏议注

卷二 七言古诗 古柏行

卷三 七言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卷三 七言古诗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卷三 七言古诗 山石

卷三 七言古诗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卷三 七言古诗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卷三 七言古诗 石鼓歌

卷三 七言古诗 渔翁

卷三 七言古诗 长恨歌

卷三 七言古诗 琵琶行并序

卷三 七言古诗 韩碑

卷四 七言乐府 燕歌行

卷四 七言乐府 古从军行

卷四 七言乐府 洛阳女儿行

卷四 七言乐府 老将行

卷四 七言乐府 桃源行

卷四 七言乐府 蜀道难

卷四 七言乐府 长相思之一

卷四 七言乐府 长相思之二

卷四 七言乐府 行路难

卷四 七言乐府 将进酒

卷四 七言乐府 兵车行

卷四 七言乐府 丽人行

卷四 七言乐府 哀江头

卷四 七言乐府 哀王孙

卷五 五言律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卷五 五言律诗 望月怀远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卷五 五言律诗 在狱咏蝉(并序)

卷五 五言律诗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卷五 五言律诗 杂诗

卷五 五言律诗 题大庾岭北驿

卷五 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

卷五 五言律诗 破山寺后禅院

卷五 五言律诗 寄左省杜拾遗

卷五 五言律诗 赠孟浩然

卷五 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

卷五 五言律诗 送友人

卷五 五言律诗 听蜀僧浚弹琴

卷五 五言律诗 夜泊牛渚怀古

卷五 五言律诗 春望

卷五 五言律诗 月夜

卷五 五言律诗 春宿左省

卷五 五言律诗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卷五 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

卷五 五言律诗 天末怀李白

卷五 五言律诗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卷五 五言律诗 别房太尉墓

卷五 五言律诗 旅夜书怀

卷五 五言律诗 登岳阳楼

卷五 五言律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卷五 五言律诗 山居秋暝

卷五 五言律诗 归嵩山作

卷五 五言律诗 终南山

卷五 五言律诗 酬张少府

卷五 五言律诗 过香积寺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梓州李使君

卷五 五言律诗 汉江临眺

卷五 五言律诗 终南别业

卷五 五言律诗 临洞庭赠张丞相

卷五 五言律诗 与诸子登岘山

卷五 五言律诗 宴梅道士山房

卷五 五言律诗 岁暮归南山

卷五 五言律诗 过故人庄

卷五 五言律诗 秦中寄远上人

卷五 五言律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卷五 五言律诗 留别王维

卷五 五言律诗 早寒有怀

卷五 五言律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卷五 五言律诗 饯别王十一南游

卷五 五言律诗 寻南溪常道士

卷五 五言律诗 新年作

卷五 五言律诗 送僧归日本

卷五 五言律诗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卷五 五言律诗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卷五 五言律诗 赋得暮雨送李曹

卷五 五言律诗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卷五 五言律诗 阙题

卷五 五言律诗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卷五 五言律诗 送李端

卷五 五言律诗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卷五 五言律诗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卷五 五言律诗 喜外弟卢纶见宿

卷五 五言律诗 贼平后送人北归

卷五 五言律诗 蜀先主庙

卷五 五言律诗 没蕃故人

卷五 五言律诗 草

卷五 五言律诗 旅宿

卷五 五言律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卷五 五言律诗 早秋

卷五 五言律诗 蝉

卷五 五言律诗 风雨

卷五 五言律诗 落花

卷五 五言律诗 凉思

卷五 五言律诗 北青萝

卷五 五言律诗 送人东游

卷五 五言律诗 灞上秋居

卷五 五言律诗 楚江怀古

卷五 五言律诗 书边事

卷五 五言律诗 除夜有怀

卷五 五言律诗 孤雁

卷五 五言律诗 春宫怨

卷五 五言律诗 章台夜思

卷五 五言律诗 寻陆鸿渐不遇

卷六 七言律诗 黄鹤楼

卷六 七言律诗 行经华阴

卷六 七言律诗 望蓟门

卷六 七言律诗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卷六 七言律诗 送魏万之京

卷六 七言律诗 登金陵凤凰台

卷六 七言律诗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卷六 七言律诗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卷六 七言律诗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卷六 七言律诗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卷六 七言律诗 积雨辋川庄作

卷六 七言律诗 赠郭给事

卷六 七言律诗 蜀相

卷六 七言律诗 客至

卷六 七言律诗 野望

卷六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卷六 七言律诗 登高

卷六 七言律诗 登楼

卷六 七言律诗 宿府

卷六 七言律诗 阁夜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三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四

卷六 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之五

卷六 七言律诗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卷六 七言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卷六 七言律诗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卷六 七言律诗 赠阙下裴舍人

卷六 七言律诗 寄李儋元锡

卷六 七言律诗 同题仙游观

卷六 七言律诗 春思

卷六 七言律诗 晚次鄂州

卷六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卷六 七言律诗 西塞山怀古

卷六 七言律诗 遣悲怀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遣悲怀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遣悲怀之三

卷六 七言律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卷六 七言律诗 锦瑟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

卷六 七言律诗 隋宫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筹笔驿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

卷六 七言律诗 春雨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一

卷六 七言律诗 无题之二

卷六 七言律诗 利洲南渡

卷六 七言律诗 苏武庙

卷六 七言律诗 宫词

卷六 七言律诗 贫女

卷六 七言律诗 独不见

卷七 五言绝句 鹿柴

卷七 五言绝句 竹里馆

卷七 五言绝句 送别

卷七 五言绝句 相思

卷七 五言绝句 杂诗

卷七 五言绝句 送崔九

卷七 五言绝句 终南望馀雪

卷七 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

卷七 五言绝句 春晓

卷七 五言绝句 夜思

卷七 五言绝句 怨情

卷七 五言绝句 八阵图

卷七 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卷七 五言绝句 送灵澈

卷七 五言绝句 弹琴

卷七 五言绝句 送上人

卷七 五言绝句 秋夜寄丘员外

卷七 五言绝句 听筝

卷七 五言绝句 新嫁娘

卷七 五言绝句 玉台体

卷七 五言绝句 江雪

卷七 五言绝句 行宫

卷七 五言绝句 问刘十九

卷七 五言绝句 何满子

卷七 五言绝句 登乐游原

卷七 五言绝句 寻隐者不遇

卷七 五言绝句 渡汉江

卷七 五言绝句 春怨

卷七 五言绝句 哥舒歌

卷七 五言绝句 长干行之一

卷七 五言绝句 长干行之二

卷七 五言绝句 玉阶怨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一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二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三

卷七 五言绝句 塞下曲之四

卷七 五言绝句 江南曲

卷八 七言绝句 回乡偶书

卷八 七言绝句 桃花溪

卷八 七言绝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卷八 七言绝句 芙蓉楼送辛渐

卷八 七言绝句 闺怨

卷八 七言绝句 春宫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凉州曲

卷八 七言绝句 送孟浩然之广陵

卷八 七言绝句 下江陵

卷八 七言绝句 逢入京使

卷八 七言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卷八 七言绝句 滁州西涧

卷八 七言绝句 枫桥夜泊

卷八 七言绝句 寒食

卷八 七言绝句 月夜

卷八 七言绝句 春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征人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宫词

卷八 七言绝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卷八 七言绝句 乌衣巷

卷八 七言绝句 春词

卷八 七言绝句 宫词

卷八 七言绝句 赠内人

卷八 七言绝句 集灵台之一

卷八 七言绝句 集灵台之二

卷八 七言绝句 题金陵渡

卷八 七言绝句 宫中词

卷八 七言绝句 近试上张水部

卷八 七言绝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卷八 七言绝句 赤壁

卷八 七言绝句 泊秦淮

卷八 七言绝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

卷八 七言绝句 遣怀

卷八 七言绝句 秋夕

卷八 七言绝句 赠别之一

卷八 七言绝句 赠别之二

卷八 七言绝句 金谷园

卷八 七言绝句 夜雨寄北

卷八 七言绝句 寄令狐郎中

卷八 七言绝句 为有

卷八 七言绝句 隋宫

卷八 七言绝句 瑶池

卷八 七言绝句 嫦娥

卷八 七言绝句 贾生

卷八 七言绝句 瑶瑟怨

卷八 七言绝句 马嵬坡

卷八 七言绝句 已凉

卷八 七言绝句 金陵图

卷八 七言绝句 陇西行

卷八 七言绝句 寄人

卷八 七言绝句 杂诗

卷八 七言绝句 渭城曲

卷八 七言绝句 秋夜曲

卷八 七言绝句 长信怨

卷八 七言绝句 出塞

卷八 七言绝句 清平调之一

卷八 七言绝句 清平调之二

卷八 七言绝句 清平调之三

卷八 七言绝句 出塞

卷八 七言绝句 金缕衣

唐诗三百首全集之客至·杜甫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唐诗三百首全集:白居易《暮江吟》》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 通 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唐诗三百首全集:小松

原文

《客至》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注解

1、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2、舍:居住的房子,指家。《鬼谷子· 本经阴符》:神归其舍。

3、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皆:都是。

4、缘:因为。

5、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借指贫苦人家。

6、飧(sūn):亦泛指熟食,饭食。 《左传·昭公五年》:“飧有陪鼎。”

7、市远:离市集远。

8、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9、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唐·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10、旧醅(pēi):醅,泛指酒。旧醅,隔年的陈酒。

11、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12、呼取:叫,招呼。取:助词。

13、尽:喝完。余杯:余下来的酒。

翻译

 房前屋后都涨满了春水,把我的草堂和外界隔绝了,每天只能看见成群结队飞来的沙鸥。老夫院中的花间小道儿不曾因为因为您的到来而打扫过,这柴门也是今天才刚刚为您打开的。这里离集市太远,再加上老夫家境不济,不能为您置办什么好饭菜,只能用这家酿的陈年老酒招待您。如果您愿意邀请邻居家的老翁过来一块儿喝两杯,那我就隔着篱笆叫他一声!

韵译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表现出宾主之间无拘无束的情谊,诗人为人的诚朴厚道跃然纸上。诗中流露出一种闲适恬淡的情怀,诗语亲切,如话家常。

 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这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评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讲解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其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茅屋的门。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它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的这首诗。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

 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写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对仗颇具匠心: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互文而足。“缘客扫”,为了客人而打扫,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茅屋的门。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丰盛。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你。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以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是说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招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这首诗自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此篇若戏效元白体者。”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英汉对照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A HEARTY WELCOME TO VICE-PREFECT CUI

Du Fu

North of me, south of me, spring is in flood,

Day after day I have seen only gulls....

My path is full of petals -- I have swept it for no others.

My thatch gate has been closed -- but opens now for you.

It's a long way to the market, I can offer you little --

Yet here in my cottage there is old wine for our cups.

Shall we summon my elderly neighbour to join us,

Call him through the fence, and pour the jar dry?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诗鉴赏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是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谢 ,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踪迹 。《小松》前两 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毫无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别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慨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视为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 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贫困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获得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