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tamoadmin 2024-10-13 人已围观

简介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

成语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对应关系-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历史上有关人才的典故。。像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祁黄羊。。。等。。。越有名越好。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能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可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由于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因此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

 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由于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因此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臶。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臶,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1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1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能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臵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x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

 1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

 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能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他当上一名x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1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能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1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古小邾国(在今滕州东部)人,是宋公子目夷的后裔,后没落为贫民,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被父母送入私学“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述”。由于长期刻苦学习,使墨子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平民,他创办了亦工亦读的私学,墨子主要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教育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巧,培养他们以“兴利除害”为政治目的。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墨子继承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建立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

墨学是墨子创立的,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目的,以“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以止战息兵、即述又作为手段的一种综合性学说。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如下:

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而后已。

三顾茅庐(刘备):成语故事宫渡大战后,刘备败投刘表。徐庶被骗去许都。走时推荐诸葛亮刘、关、张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历经三次才得见。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北曹操占天时,南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煮豆燃其(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刮目相看(吕蒙):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蜀国阿斗自愿投降,带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吃喝玩乐的日子,并说“此间乐,不思蜀。”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26

读中国 历史 故事 有什么好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 成语 ,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闻雷失箸故事的主人公: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

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闻雷失箸如何 造句 :

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 儿童 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 典故 :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倚门倚闾故事的主人公:

王孙贾,战国时齐闵王侍臣。《战国策·齐策六》记载: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闵王被楚将绰齿所杀。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了绰齿。

倚门倚闾是什么意思?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指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出 处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倚门倚闾词语辨析:

倚门倚闾读音:yǐ mén yǐ lǚ

倚门倚闾的 近义词 :倚庐之望

倚门倚闾用法:作状语、定语;

倚门倚闾典 故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逃走,逃到了营城,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见齐王,只得回家。

母亲见了,问: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道:“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会倚在家门口等。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再去打听齐王下落。

倚门倚闾文言文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

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倚门倚闾白话文

王孙贾当年十五岁,事奉齐闵王。阅王逃亡后,王孙贾不知闵玉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的母亲说:“你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我就倚门望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着里门望你。你如今事奉君王,君王逃走了,你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干什么?”于是王孙贾就走进市场,说:“淖齿搅乱了齐国,杀了大王,想要跟我一起去诛杀他的人,将右臂袒露出来!”市场上有四百人跟随他,与他去诛杀淖齿,最后终于刺了淖齿。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二卵弃干城故事的主人公:

苟变,战国时期卫国名将。开始卫侯并不重用他,因为他在地方上做小吏时曾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二卵弃干城是什么意思?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二卵弃干城出自哪里?

《孔丛子·居卫》载:子思向卫君荐苟变为将,卫君亦知变为将材,但因他在一次征赋时食人二鸡子,故不予任用。

二卵弃干城词语辨析:

二卵弃干城读音: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二卵弃干城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二卵弃干城如何造句:

1、“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2、绝大多数人才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二卵弃干城典故:

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君举荐苟变为将。卫君也晓得苟变是个将才,但因为他在一次征赋时曾经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子思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吃过别人的两个鸡蛋而放弃大将之才。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一钱不值故事的主人公:

灌夫(?-前131年),西汉时期官员,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赐姓灌。

一钱不值是什么意思?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钱不值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一钱不值词语辨析:

一钱不值读音:yī qián bù zhí

一钱不值的近义词:一文不值

一钱不值的 反义词 :无价之宝、价值连城

一钱不值用法:主谓式、谓语、宾语、定语

一钱不值如何造句:

1、像他这种奸诈的小人,在我眼中一钱不值!

2、这个祖传秘方一经外泄,就变得一钱不值了。

3、他们的建议不仅一钱不值,而且包藏祸心。

4、凡是那位奸商所大声赞扬的,往往是最一钱不值的。

5、这台机器年久失修,已经变成一堆一钱不值的废铁。

一钱不值典 故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躬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疲于奔命故事的主人公:

巫臣,本名屈巫,字子灵,春秋时期著名人物。原是楚平王大夫,出自楚国公族之一的屈氏。因慕夏姬之美,而用计携夏姬出奔晋,辅佐晋景公。

子重(?—公元前570年),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子反(?-公元前575年),即公子侧,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疲于奔命是什么意思?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疲于奔命出自哪里?

1、《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

2、《三国志·郭淮传》: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曹孟德败师淯水》:且彼或来借粮,或来借兵:公若应之,是疲于奔命,而又结怨于人;若其不允,是弃亲而启兵端也。

疲于奔命词语辨析:

疲于奔命读音:pí yú bēn mìng。

疲于奔命的近义词:应接不暇、捉襟见肘、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疲于奔命的反义词:髀肉复生、应付裕如、以逸待劳、悠闲自得。

疲于奔命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疲于奔命如何造句:

1、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还要在各个才艺班间疲于奔命,连寒暑假都没办法好好休息。

2、他们为了拿到很低的报酬,每天走街串巷,疲于奔命,还要受尽人们的各种冷眼和嘲弄。

3、尘世是复杂的,特别是在生存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人们往往疲于奔命,由此暗淡了笑容。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我们要坦诚地对待生活,绽放笑颜,更会成就事业,成就自己,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疲于奔命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 军训 练驾车 射箭 。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相关 文章 :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5则

★ 历史成语典故5则

★ 来自魏晋南北朝的成语典故5则

★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5则

★ 历史成语故事5则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历史典故 写出他们的来龙去脉,列出详细时间、人物、地点 不得少于十条,每天不得少于100字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根据成语典故,写历史人物的名字()凿壁借光

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有教无类:类,类别。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当仁不让:语出《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推委。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二十三年》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能回到晋国的话,将要怎样报答我?重耳回答说:我回到晋国后,假如晋楚两国交战,我将先退你三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了九十里。后来就用“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认识路。《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来就用以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远交近攻:结交远的国家,进攻近的国家。《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朝秦暮楚:朝,早晨;秦、楚,周代的两个诸侯国名。战国时秦楚两个强国相互对立,时常打仗,其他国家根据自己的厉害所在,时而助秦,时而助楚。一般游说之士也是如此。后来就用“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居住漂泊不定。纵横捭阖:纵横,即“合纵连横”的简称,原指战国时代一些诸侯国在外交上根据当时的利害结成不同的集团,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六国服从秦国叫连横;捭阖,即开合,原指战国时代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形容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和争取。卧薪尝胆:薪,柴草。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要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又在起坐和睡觉的地方挂着苦胆,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把吴国打败了。后来就用“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围魏救赵:魏、赵都是战国时的诸侯国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带领军队救赵国。孙膑采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来解救赵国的策略。结果,魏军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救本国,赵国因而解围。以后在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回兵力,从而更好的歼灭敌人的策略,叫“围魏救赵”。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赵,指战国时的赵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王派人来骗赵国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取赵国的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玉。赵王不赶拒绝,但又怕上当。这时蔺相如自愿带着玉到秦国去完成换城的任务。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到秦国献璧后,见秦王不想给城,蔺相如就设计取得原璧,送回赵国。后来就用“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地归还本人。一言九鼎:一句话抵的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语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都是当时的宝器)知己知彼:彼,指对方。对自己和敌人的情况都很了解。《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危险,失败。)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根据兵书,不知灵活处理,为秦军射,部下的四十万人全部被俘。后来就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就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破釜沉舟: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孙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暗渡陈仓: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咸阳,秦王朝被推翻,项羽仗着力量强大,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他为汉王。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在往南郑的途中,把经过的栈道都烧了,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不久,刘邦就带兵绕道从故道(在陕西凤县西北)出兵,在陈仓打败了章邯,有回到了咸阳。以后在传说中把这一事实演义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用以指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从侧面突然袭击的战略;还用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当的行经)。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伤人及盗抵罪。”后指约好或规定几条,大家遵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坏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宋·洪迈《容斋续笔》:“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绐信入贺,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绐,诓骗)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房。三国时的诸葛亮隐居在隆中的茅庐里,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里去拜访,最后一次才见到诸葛亮。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初出茅庐:茅庐,草房。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在南阳,住的是茅庐。刘备去请了他三次,他才出来帮助刘备打天下。原来说他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但后来却以“初出茅庐”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现在也比喻刚出来做工作。赔了夫人又折兵:折,亏损;折兵,使兵员受到损失。《三国演义》里说,周瑜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让刘备到东吴来招亲,打算乘机扣留刘备,夺还荆州。结果刘备到东吴成亲后,设计带着孙夫人逃出吴国。所以蜀国士兵讥笑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用以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到双重损失。鞠躬尽瘁,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一说即“憔悴”的意思;已,停止。不辞劳苦地、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到为止。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而后已。”七擒七纵:比喻有收有放的控制对方。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次捉住了他都把他放掉,最后使孟获真正心服,不再背叛。三过其门而不入: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原指夏禹治水的故事。后形容热心工作,因公忘私。三足鼎立: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一般有三条腿(也有少数方鼎是四条腿)。象鼎的三条腿那样站着。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实力相当,三分天下,又称三国鼎立。过五关,斩六将:原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比喻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时期,魏帝曹髦在位时,大将军司马昭专权,蓄意篡夺帝位。一次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后来就用这句话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和野心。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进江里,可以截断水流。《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前秦的苻坚在带兵攻打东晋时骄傲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后来就用“投鞭断流”形容兵士众多或兵力强大。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象是兵一样。《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非常惧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风声鹤唳: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北方的前秦苻坚带兵来攻打东晋,在安徽淝水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晋军来追击他们。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里说,祖逖立志为国家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用来比喻有志为国效力的人奋起行动。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经辞官隐居在东山,后又出山做了宰相。后来就用“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