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 成语出处
敢于质疑的成语典故例子-有关敢于质疑的例子
tamoadmin 2024-10-11 人已围观
简介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fink out; keep somebody at arm's length>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卧薪尝胆
成语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 薪:是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刻苦训练。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英文: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 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故意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 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故意颠倒黑白
历史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近义词:颠倒黑白
清代李渔《怜 香伴·拷婢》“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关联人物
·赵高
赵高弄权
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 ”二世一听, 马上紧张起来, 忙问赵高如何应付。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在屠刀之下。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李斯一,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
秦相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公元前247 年,李斯来到秦国,当上了秦王政的侍卫,后任命为长史,又拜为客卿,协助秦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扶苏
扶苏(?~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最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现实意义
顺从性是与独立性相对的一种意志品质,顺从性强的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缺乏主见、易受暗示或慑于权势、权威的情况下,常会表现出这种顺从现象。
赵高“指鹿为马”以考验群臣的这出戏就是应用了心理学上的顺从现象。秦二世虽然提出质疑,但毕竟年幼,还要听听群臣之见。而群臣当中,一些人回避矛盾、不吭声,这种保持沉默的态度无异于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他们因此得以摆脱困境。不少人说是马来顺从赵高,这中间的确有人是为讨好赵高,阿谀逢迎,跟着他讲假话,但也少不了上面所说“顺从性强”的人。他们在思维和实施行为的过程中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因而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或是附和多数人的意见。这种“随大溜”的情况,心理学上称为“从众现象”,即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如此,一些人慑于权势而不表态,一些人阿谀奉承讲假话,又带动了一些顺从者及从众的人也跟着颠倒黑白。这样,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就占了上风。在当时的气氛下,顶着压力讲真话的人是要有点勇气的,而且事后都被“暗中治之以法”,吃了苦头。
顺从现象在人的催眠状态下表现得最明显,此时,医生往往利用病人无条件的顺从来消除其心理矛盾、纠正其错误观念,达到治疗目的。清醒状态下人还是需要多一些独立思考精神,少一些顺从心态,方为健康心理。
成语对对子寻根究底
说到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必然想到“举案齐眉”这一成语。但如果说“举案齐眉”这个典故是发生在东汉时期咸阳名士梁鸿与孟光夫妻之间的故事的话,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梁鸿(约25—约104),东汉前期文学家及隐士。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平陵县城旧址在今天的咸阳西北5公里北上昭村到庞村一带,是西汉昭帝依托平陵而设置的城市,为著名的五陵之一,此地多为当时的达官显贵及巨贾富商们所居住,梁鸿自小便生活在这里。
王莽末,梁鸿幼年,随父亲梁让出使并寓居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在此期间梁父不幸染疾去世,因为遭逢乱世,梁鸿又年幼,时人便草草将梁父卷席而葬。幼年丧父在梁鸿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阴影却也铸就了他日后坚忍淡泊的性格。
东汉初,梁鸿在几位父亲故友的资助下进了当时中国官办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梁鸿学习非常刻苦,他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他一心一意做学问,但对功名利禄却不屑一顾。
毕业后,他选择了一个在上林苑放猪的差事,虽然学无致用,但他也安得其所。一日,他误将火种遗落引起火灾,烧了别人的房屋,他便四处寻访被烧的人家,并愿意用自己放牧的所有生猪来偿还,谁知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赔了,要不我愿意为你做几年工来补偿。” 主人便同意了。因为梁鸿做事勤快,从来都不懈怠,周围邻居发现梁鸿不是普通人,便一起谴责那家的主人这样对待梁鸿。主人见梁鸿也不是一般的人,心生敬异,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
由于梁鸿的博学与高尚的人品,使得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梁鸿都谢绝不娶。
与梁鸿同县有户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肥胖丑陋,肤色很黑,年已三十,尚未婚配,更让人称奇的是其力大如牛,竟能将一般男人都无法举起的石臼高高举起,因为这个缘故,方圆几十里鲜有求亲者,即使有求亲的,也被孟姑娘拒绝,她的父母为此很是着急,就问:“儿啊,你到底想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孟姑娘答到:“我要嫁就嫁给象梁鸿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当地人听了孟女的话后,都讥笑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梁鸿却看中了孟女的品行,断然娶孟女为妻,婚后,梁鸿却一连七天将新娘冷落一旁,不理不采,新娘惶恐地跪在床前问其缘故。梁鸿说:“我的妻子应该是荆钗布裙,能跟我一起归隐山林。你现在穿着光鲜,面施粉黛,这难道是我所想要的吗?”孟氏不语,起身低头退出,不一会儿她簪着椎髻,穿着粗布衣服进来了,梁鸿见了大喜:“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啊!”。于是就给孟氏取名孟光,字德曜。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妻子问梁鸿:“我常听说您想隐居以逃避祸乱,为什么到现在没有行动?怕不是向世俗势力低头了吧?”梁鸿明白了妻子的意思,便携妻子一起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闲暇之余,梁鸿便吟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东汉章帝时,梁鸿东出函谷关,经过京城洛阳,登北芒山,见宫殿华丽,不禁想起劳苦大众,便赋《五噫歌》一首以示感慨:“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大意就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传到了章帝那里,章帝虽然也算是一代明君,但也不能容忍有人这样的玷污朝廷,于是下令追捕梁鸿,梁鸿只好隐姓埋名携妻儿逃亡齐鲁一带。南宋刘克庄曾有诗云:肃宗汉明主,犹恶五噫诗。一旦拂衣去,世人那得知。这是对梁鸿生平的真实写照。《五噫歌》是梁鸿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影响了梁鸿一生的作品,其对后来文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后来诗文中常把告退或者写背时之作称作“赋五噫”。
我们言归正传,梁鸿夫妇在齐鲁呆了不长时间,又被追捕无法落脚,只好又往南逃到吴(今天的苏州、无锡一带),投在富商皋伯通的门下做雇工。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不敢抬头直视丈夫,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皋伯通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自家宅院内的大屋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可惜的是梁鸿的文集到隋朝时已经亡佚了。梁鸿最终于吴地,皋伯通感于梁鸿的高风亮节,将他葬在了战国义士要离的墓旁,大伙都说要离忠烈,梁鸿清高,葬在一起让后世之人来瞻仰吧。其妻孟光后来携子回到了老家平陵,从此潜心教子,无疾而终。
梁鸿、孟光夫妻恩爱的感人故事,千百年来为人所颂扬,被誉为千古第一婚配,在吴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隐居当地的山改名为鸿山(今无锡境内),因为梁鸿夫妇将北方一些比较好的耕作方法教给当地人,于是被当地乡民称为“种田祖师”。 在鸿山上,现在依然供着梁鸿和孟光的塑像。当地乡民每年都会到山上拜祭他们。然而很多拜祭的乡民不知道这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他们只知道这是教他们先人种田的农圣,拜祭是希望能够得到庇护,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他们的隐居地吴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山歌:“梁鸿孟光到梅里,隐居江南浚梁溪。铁山脚下传耕织,举案齐眉好夫妻。” 现在在无锡新区鸿山一带一些老人依然可以吟唱“举案齐眉”一直是中国传统夫妻恩爱的楷模,他一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影响到了日、韩等国家的家庭传统,但今天却有人对此产生质疑,认为这是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的一个典型代表,对此我不能予以苟同。从上面我们讲的故事可以看出,孟光貌虽丑,但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子,她能拒绝上门求亲的人,也说明了她有主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直到遇到梁鸿,她才甘心情愿的做一个“举案齐眉”的老婆,她用这种让常人难以理解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崇拜和喜爱,这有什么不可?更难得可贵的是,在和丈夫间沛流离的逃亡中,她不离不弃,始终如一的跟随着丈夫,对丈夫关怀备至,才使得丈夫赢得别人的尊重,有了后来的文学上的成就。她,无愧于一个伟大的妻子!今天我们当然不会要求所有的妻子都象孟光那样对待自己的丈夫,但夫妻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却是其中始终不变的真谛,作为今天的夫妻,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到一些什么,难道不是吗?
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寻根究底的成语对对子,希望大家喜欢。
:
寻根究底 不求甚解 不置可否 无所作为 不足挂齿 无所适从
横生枝节 崭露头角 拾人牙慧 扣人心弦 伸张正义 打抱不平
望穿秋水 逼上梁山 叱吒风云 震惊中外 三顾茅庐 独善其身
沧海横流 硝烟弥漫 故伎重演 白日做梦春光明媚 斗志昂扬
万事如意 八面威风
寻根究底造句:
1 话音未落,院坝另一头也开始寻根究底。
2 其实任务也很简单,游戏之中并不需要一定的寻根究底。
3 以狗仔队的寻根究底,口若悬河的啧啧而谈。
4 老头用一种像是遇到两个流氓似的目光,足足盯了他们几秒钟,然后又寻根究底地进行了一番“审讯”。
5 因此,尽管以她的聪明才智一眼就感受到,江思凡对张雨欣的爱情不过是一种变态的仇恨,可是她仍就没有去寻根究底。
6 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7 你这人怎么老是爱寻根究底呢?
8 我没有什么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9 他是警察,你怎能怪他寻根究底呢?
10 王浩同学勤学好问,遇到难题总要寻根究底,非搞清楚不可。
11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12 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在概念上混淆不清,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13 他对任何问题都爱寻根究底。
14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15 一定要寻根究底,就是您当前的一念,空旷灵活,无有边际。
16 只有通过对人类起源及发展的“过去”的寻根究底,来探究语言起源与进化的心理机制,才能把握语言进化的历程。
17 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寻根究底的力量就开始显现了。
18 可是不料想,就在大家伙一路上晓行夜宿,寻根究底的追赶过来之后,竟然是发现那江山虽然是活着,然而却被项羽给带到钜鹿前线去了。
19 王承恩又问了方以智热气球的球体部分和酒精喷灯的制作,没想到勾起了方以智寻根究底的痴迷劲头。
20 郑季推三阻四,不肯答应,陆苹儿寻根究底,郑季把心一横,说出自己在乡下已有老婆儿女,舍弃不得。
21 书吏见包拯寻根究底,心里有点发慌,吞吞吐吐地说:实收……五百块。